创造性设计复习课,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
韦春燕 来宾市金秀县三角中心校 18077273780 人教版数学
内容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,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应该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,从学生的知识基础、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,巧妙设计,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到小学数学复习课之中,从而设计出适合各个学段学生发展的复习内容,并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,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,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,进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本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,分析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方法,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。
关键词 小学数学 复习课 创造性设计 高效
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,大部分一线教师都能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,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,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。但是,在实际教学中也同样存在一些误区,如强调形式、忽视内容;强调过程、忽视结果;强调部分、忽视整体;强调理念的体现、忽视效果的检验等等,还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是“穿新鞋走老路”,本应由学生全员参与、积极探究、寻求个性发展的课堂仍是教师大唱主角,几乎是老师在“强灌”,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,学习的效果则表现为低效、无效,甚至是负效。还有部分课堂教学仅仅停留简单模仿观摩课的表面形式上,课堂的学习气氛虽然热热闹闹,新课程的理念却有形无实,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做样子、走过场,一节课下来,学生收获甚微,课堂效果低效。尤其是在每一个班级里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良莠不齐的,复习课如果组织不好,只作简单重复,优生觉得索然无味,学困生听不进去,这样的复习显然是低效的、甚至是无效的,所以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复习内容是一节复习课成败的关键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”,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复习已学的知识,才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,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,应当重视数学复习课的作用,巧妙布局,创造性地设计复习课。
一、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现状
目前,大多数的小学数学复习课,仍处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桎梏中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,很多教师认为实行题海战术是最为有效的办法,向学生进行“狂轰乱炸”,这样的教学往往缺少新意,显得枯燥无味,效率低下。有的教师的复习课表现为“走马观花”的现象,不管学生是否愿意,一上课就带领学生把教科书上的例题、概念、法则等统统走一遍,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再做一遍。复习课成了“开水泡饭”,“空洞”、“乏味”、“无趣”就不足为奇,优生得不到发展,学困生得不到提高,学生没有任何收获,效率可想而知。还有些老师复习内容贪多求全,不分主次、重点与非重点。老师往往一厢情愿地“表现自我”,过度发挥了主导作用。缺少师生、生生的交流,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。教师是顺利完成了复习任务,代替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过程,留给学生则是“抄”、“记”、“背诵”等机械任务,导致学生常以机械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。这些种种复习方法,不仅学生学得苦、教师教得累,使得教学收获甚微。
二、创造性地设计小学数学复习课
1.创设情境,导入复习
目前,数学复习课大多实行题海战术,学生枯燥乏味地重复练习。长此以往,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,从而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,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复习内容,设计一些学生有趣、新颖、富有启发思考的、贴近生活的复习题,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,变抽象、枯燥的数学为生动、活泼、具体、形象的数学。
例如,六年级总复习《数的整除》这一复习课时,我们可以用童话编出这样的题目:在名侦探训练营中,神探柯南与他的伙伴们经过不懈的努力,终于破获了一桩特大盗窃案。他们非常高兴,赶紧与失主联系,想不到失主是一位数学家,他注册了一个古怪的电话号码,让神探们一下子是“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”,同学们,看谁能最快的破译出这个电话号码?
A | B | C | D | E | F | G | H |
电话号码:
A:既是质数又是偶数; B: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;
C:能同时被2、3、5整除的最小自然数; D: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;
E:能被10整除的最小偶数; F: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;
G:既有因数5,又是5的倍数; H:16、32、36的最大公因数。
A | B | C | D | E | F | G | H |
电话号码是:
师:今天我们来复习《数的整除》的有关知识。
大胆的情境设想,创新的解题思路。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,而且也体现了数学中的美,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生动而充满活力。
2.回顾整理,构建框架
在小学的教学知识系统中,知识点并不是单一存在的,有许多知识都是前后联系的。如果教师仅限于复习某一片面的知识,让学生片面地理解知识,就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片面地理解。所以教师在设计复习课时,应当全面的掌握,系统地梳理和总结知识点,查缺补漏,从而使学生深刻且全面地掌握知识。
例如,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《百分数的认识》这一课进行复习时,就可以引导学生与之前学过的分数相联系,因为“分数”与“百分数”的解题思路是基本相同的,如“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(百)分之几?”解题思路是相同的。如果学生掌握“分数”应用题,那么“百分数”应用题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。比如在解答如下问题时:“精英小学在举行学生绘画比赛,女生人数占40%,一共有100人参加,那么参加绘画比赛的女生有多少人,男生有多少人?”,学生就可以先把女生所占的40%换算成分数,再用乘以100等于40,就能得出女生的人数是40人。可以根据女生占40%,得出男生占60%,换成分数,再用乘以100等于60,就能得出男生的人数是60人。
用这种方法,可以使学生在复习的时候,将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,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,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举一反三、事半功倍,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。
3.一题多解,发散思维
在复习课中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,不仅能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,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,使学生的思维从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,达到培养能力、发展智力的目的。
例如,六年级综合复习中,我设计这样的应用题“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,结果4天就生产了360个。照这样计算,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?”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,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,我就向学生提出:“你能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吗?”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,全方位审查结果,学生通过讨论探究,得出下面的多种解法:
① 归一法解:15-900÷(360÷4);
② 倍比法解:15-4×(900÷360);
③ 分数法解:15-4÷360×900;
④ 方程解:设可提前χ天完成900÷(360÷4)+χ=15;
⑤ 比例解:设实际χ天完成。 900: χ=360:4
设提前χ天完成 。900:(15-χ)=360:4;……等解法。
这些解法,沟通了归一、倍比、分数、比例、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,列式不同,结果相同,殊途同归,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,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,给学生以启迪,开阔了解题思路,举一反三,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,狭窄思维向广阔思维升华。
三、教学过程注重开放,突出主体
在整个复习过程中,不能让学生只做“听众”、“观众”,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,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,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、讨论、整理、沟通、归纳、应用的过程,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1.小组合作,共同进步
在课堂上,教师应尽可能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合作探索活动之中,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,特别是学生的整理还不能满足复习目标的要求时,教师应积极进行质疑、引导、补充,帮助学生建立起各类知识纵向与横向的联系,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知识系统。
例如,我在复习《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》这一课时,首先在课上把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回忆后,再进行分组合作,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些小卡片进行组合、拼摆,用适当的箭头连接起来,并说出自己的理由,把主动权交给学生。不同的小组有不同的想法,所以摆出来的情况不一定相同。如下是选取学生摆的两种情况。
第一种:
第二种:
很显然,这两种摆法都是有道理的,但学生通过对比以后,又有些不同的看法,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是由长方形推出来的,而不是正方形推导出来的,所以第一种拼法比较好,又能很好的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。由此可见,小组合作不仅仅适用于新授课,复习课中也同样适用,并且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忆旧知识,达到课堂的高效。
2.自主梳理,注重过程
俗话说“看一遍不如讲一遍,讲一遍不如做一遍”。传统复习课中总是由教师“越疽代疱”梳理知识,学生仅仅做了听客和陪衬。新型复习课则让学生亲身经历梳理、自主建构知识网络,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个性、独立思考的空间,使他们人人参与学习过程,情感、态度、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。
例如,四年级下册《简便运算》的复习,先让学生自己整理简便运算的定律和性质,再进行合作学习,开展生生互动、师生互动。结果学生做出了各具特色的知识树形图,在老师的惊叹和赞美声中,掀起全班学生情绪的高潮,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。
3.注重评价,促进发展
新课程标准提出“在评价学生学习时,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,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”。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,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,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,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。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、自我反思。在相互的质疑评价中,就能暴露学生的不同思考和存在的不同问题,引发辨析、矫正,从而完善知识网络。
结束语
总之,数学复习课要充分体现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教学理念,从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关注技能的掌握,转型侧重于促进学生的发展,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。我们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,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,提高业务水平,勇于实践,敢于创新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们应当注意创新,巧妙布局,创造性地设计好复习课,从而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。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